欢迎访问巴彦淖尔市医院网站!

公众入口

24小时急救电话: 0478-8780120\8281111

科室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室动态

呼吸三科:300天的以心为盾,护每一次生命的 “顺畅律动”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5-09-16 访问量:0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qq

“让每一次呼吸都轻松、安心,就是我们最想守护的‘生命温度’。”在呼吸三科的护士站旁,这句简单的话被贴在显眼处,既是科室的初心,更是医护人员日复一日的行动准则。自2024年10月成立以来,这支专注于呼吸疾病的团队,用专业化解危机,用关怀温暖患者,把“业精于勤,保障人民呼吸畅通”的承诺,藏在每一个与患者相伴的细节里。


急诊的铃声、家属的呼救,是呼吸三科医护人员最熟悉的“冲锋号”。2025年7月25日傍晚6点10分,56床的老年患者胡某某突然窒息——刚吃的炸糕卡在喉咙,松动的假牙又加重了梗阻,家属慌得声音发颤。护士邬娜听到呼救,几乎是跑着冲到病房,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跪在床边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一下、两下、三下……随着“噗”的一声,异物被成功排出,患者终于恢复了顺畅呼吸。看着老人缓过来的模样,邬娜才发现自己的白大褂已经被汗水浸湿,而家属紧紧攥着她的手,反复说着“谢谢,是你救了老人家”。

这样的紧急时刻,在科室里不是个例。2025年6月16日,周六的下午本是休息时间,主任医师范永强刚陪家人坐下吃饭,急诊电话就打了进来:一位气管切开的老奶奶,家属护理时不慎将棉签头掉进了支气管,老人咳得喘不上气,血氧饱和度一个劲往下掉。“我马上到!”范永强挂了电话就往医院赶,路上还不忘联系内镜室准备设备。到院后,他穿上手术服立刻投入操作,在支气管内镜下小心翼翼地夹取异物——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直到棉签头被成功取出,看着监护仪上的血氧逐渐回升,老人的咳嗽慢慢减轻,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术后,老奶奶的老伴拉着范永强的手,眼眶泛红:“主任,太感谢你了,这真是救了老太太一命啊!”



对呼吸三科的医护人员来说,守护患者的呼吸,不只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更在日常诊疗的点点滴滴里。主任医师邬英深耕呼吸内科33年,每次门诊都提前半小时到岗,把患者的病历仔细翻看一遍,问诊时会俯下身听患者慢慢说,哪怕是重复多次的疑问,也会用“就像给水管通淤堵”这样通俗的话解释清楚;主任医师范永强给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前,总会握着患者的手说“别紧张,我陪着你”,缓解他们的恐惧。

护士团队更是把“细心”做到了极致。每天早班前、下午下班前,护士长都会带着护士们集体巡查病房:“张大爷,昨晚睡得怎么样?”“李阿姨,今天的粥合胃口吗?”拉几句家常的功夫,就把患者的睡眠、饮食、呼吸情况摸得一清二楚。遇到痰多的患者,护士会调整叩背的角度和力度,帮他们顺利排痰;看到老年患者行动不便,会主动帮着打水、递药——这些细碎的关怀,让病房里少了几分冰冷,多了几分家的温暖。

患者出院,也不是科室关怀的终点。“患者出院不是终点,能让他们在家也顺畅呼吸,才是我们的目标。”主任医师范永强常说的这句话,成了科室的共识。他们为每位出院患者建立“呼吸健康档案”,每周都有专人打电话随访:“王奶奶,记得按时吸药,下周该复查了”“刘叔,最近有没有气短的情况?”遇到独居的老人,还会联合社区医生上门,检查氧疗设备好不好用,手把手教家属护理技巧;要是患者家庭困难,医护人员会主动帮忙申请医疗救助基金,不让经济压力耽误治疗。


团队的成长,是守护患者的底气。科室每周三的“病例分享会”雷打不动,年轻医生把棘手的病例“搬”出来,邬英、范永强两位主任带着大家对照最新指南讨论:“这个患者的用药方案能不能再优化?”“康复训练该怎么调整更合适?”护士们也会从护理角度提建议:“患者痰多,叩背角度可以再抬高一点”。刚入职的郅舒然医生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做气管镜时,手紧张得发抖,范永强就站在她旁边,轻声说“别怕,我盯着”。操作结束后,又陪着她复盘了1个小时,把每个细节都讲透。“在这个团队里,既有‘靠山’,又能成长”,这是科室每个人的心声。

成立至今,呼吸三科的努力换来了患者的认可:感谢信和12345表扬12次、锦旗5面,医护人员主动退还红包和购物卡3500元,累计献血1200ml。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患者的信任,更是科室坚守的证明。

科室简介

呼吸三科成立于2024年10月,是医院重点打造的呼吸疾病专科团队,专注于慢性气道疾病(慢阻肺、哮喘)、呼吸危重症(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气道介入(气管镜诊疗)等领域的诊疗与康复,以“精准诊疗+人文关怀”为核心,为患者呼吸健康保驾护航。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2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医护团队各有所长,以专业实力守护患者每一次呼吸。


文字:廉玉平(呼吸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