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巴彦淖尔市医院网站!
这两天社交媒体上都在讲,这一个月以来,全中国的子女们都在和新冠病毒和死神抢父母,而我正是这些子女中的一员。
1月2日,我89岁的老父亲因呼吸困难住进了巴彦淖尔市医院老年医学科。在陪护的14天里,我和住院的患者家属们亲眼见证了医护人员的不易、拼搏和努力。
在这里住院的患者都是高龄老人,最大的年近百岁,最小的也年逾古稀,平均年龄都在八十大几。他们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在新冠病毒的冲击下,病情更加严重,救治更加困难。
2022年12月以来,按照医院“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总体要求,老年病科一直处于加床状态,医护人员和我们家属一样都在争分夺秒,他们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以专业的态度和医者的责任使命在竭尽全力救治,为我们的老人和家庭赢得了时间,带来了希望。
老年医学科收治患者的高峰期从元旦开始,到1月16日,已先后收治了68位老人,最大年龄97岁,其中80到89岁30人,90岁以上25人,有30位已康复出院,康复患者中最大年龄93岁,我的父亲病情好转也将出院回家修养。
回顾这些天的经历,在这个对老年人不太友好的冬天,我们这些儿女们非常庆幸,是医护人员帮助老人战胜了病毒,帮我们抢回了父母,让我们的家庭又一次迎来新春。
透过巴彦淖尔市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所有医务人员在面对急难险重时的勇于担当和医者仁心,看到了巴彦淖尔市医院在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时的敢于作为、慎终如始和善作善成。
在这里,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老年医学科医务人员工作的一些片段,籍此向为了生命健康日夜坚守的医务人员致敬!
进入2023年,老年医学病区患者量激增,额定30张床位,已加至54张,患者平均年龄88岁。
早晨5:00,副主任护师李桂琴与同事核对病区内54名患者的口服药。8:30她下班后,又进入全科医学科病区陪护住院的母亲。中午1:30点,她74岁的母亲去世,李桂琴悲痛不已。
早7:35,副主任医师张慧走进病区。病区卫生清洁、患者与家属吃早餐、护士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一天的忙碌又开始了。
8:04,白班和正常班的医护人员都已到岗,“晚上住了几个?”“凌晨2点赵大爷难受了?”......这是一天当中医护人员聚的最齐的一刻。短暂的交流后,医护人员各就各位,进入各自的工作轨道开始忙碌。
面对这一片液体“丛林”,护士需逐一核对,每一个针剂液体袋上都需贴上标有患者信息的输液卡。
早班护士分成两组,推着治疗车同时为南北两个区的患者输液。
93岁的宋大爷拉着护士长王凯燕的手,喃喃低语,王凯燕鼓励老人:“宋大爷,你放心,有我们了。”
病区医师讨论患者病情。老年医学科有7名医师,1名借调到发热门诊,1名值夜班,1名出门诊,剩下的4名医师每天都要将病区的患者挨个查房,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老年医学科主任刘成钢是患者们的主心骨,查房中,面对老人各种诉求与唠叨,他从不嫌烦。
94岁的郝老先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核酸已经转阴,康复在望。
92岁的老患者感染新冠,目前病情平稳,医师团队依然每日都会对老人进行详细查体。
18:55,该下班了,治疗室里护士在为患者配下一组液体。在她们的认知里,到点不叫“下班”,干完手里的工作才叫下班。
19:33,小夜和大夜班的护士在交接班,核对54名住院患者的医嘱。
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唯有此刻,医师能安静地赶写病历。王永杰医师已在病区坚守了半个多月,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他感染新冠后顾不上休息,一直在病区忙碌。
2023年春节将至,忙碌的医护人员无暇顾及自己,他们开玩笑说,新年衣服已准备好,走职业风格,一身白衣就是最美的新衣服!